肩膀
肩膀1盘古用肩膀支撑开了天与地;李世民用肩膀承载起了大唐江山;包拯用肩膀诠释着老百姓的生活;解放军用肩膀点缀着我们的幸福生活。而我父亲的肩膀不像解放军那样能为大家的生活点缀幸福;不像包拯那样可以诠释大家的生活;不像李世民那样可以承载江山;更不像盘古那样来支撑天与地。在父亲肩膀上的永远就只有我,他支撑着我,承载着我,诠释着我,点缀着我。
我父亲很瘦小,母亲常说是因为小时候没得吃又加上小小年纪又要去工作的缘故才会这样的,但是父亲瘦小的肩膀却是我小时候的“游乐场所”,每次只要父亲有空我就会吵着要骑马,父亲就会把我抱起来放在他的肩膀上,那时候我还很小,光着屁股在父亲的肩膀上蹭来蹭去,有时就索性尿在父亲的肩膀上,记忆中父亲的反应都是哈哈大笑,说着我听不懂的话,在父亲的肩膀上让我感觉好温暖,也好安全,好像就算发生天大的事也有父亲替我挡着,所以在父亲的肩上便什么也不怕了。渐渐我长大了…
我进入了学堂,虽然比较大了,但是还是离不开父亲的肩膀,还是和以前一样嚷嚷着要骑马,父亲也是和以前一样笑眯眯的抱着我上去,然后再带着我转几个圈,与以前不同的是,父亲放我下来后好像会很累,会马上找地方坐下来,那时我只是单纯的以为是我自己大了,变重了,所以父亲才会那么累的。
直到进入中学,自己的个头也比父亲高出好多好多,当然也不会再要求要玩骑马这种东西了,父亲的肩膀再也不是我的“游乐场所”了,然而父亲却还会时不时的说“哎,爸爸再也载不动你咯,好想让你再在爸爸的肩膀上骑一次马呀,但是岁月不饶人呀”说真的那时候真的有一种要哭的冲动,然而回复父亲最多的就只是沉默,微笑,沉默,微笑仅此而已。
对,岁月不饶人,现在知道了,当我进入学堂的时候,在父亲肩膀上坐着的时候,父亲为什么会那么累,不仅仅是因为我大了,我变重了,更多的是父亲随着我的成长在慢慢的变老,背在慢慢的便驼,而且随着我的成长父亲的压力也在逐渐的增加,然而这一切就只是为了我,只是为了我而已。
看着父亲的黑发一根根的在转化为白发时,莫名的伤感油然而生,作为子女的现在能做的就只是用学业来报答父母亲,然后再在父母亲晚年的时候,用自己的行动好好报答他们的养育之恩,滴水之恩应当涌泉相报,更何况是父母的养育之恩呢,我的任性,我的强词夺理,我的叛逆,让你们很累吧。谢谢父亲和母亲用你们的这一生来陪伴我;来包容我;来教导我。爸爸妈妈有你们在我的身边真好。
父亲你的肩膀永远是我避风港,因为那里有你带给我的浓浓的爱,有你带给我的实实在在的安全感,有你带给我的淳朴的温暖。
肩膀2我已经快半年没见到爷爷了,我梦中满是他颤悠悠的肩膀。
那是一年元宵后不久,奶奶因为癌症而与世长辞,一个相濡以沫的生命瞬间消失,爷爷的伤感自然不言而喻。他与奶奶的感情一直极好,常常互相搀扶着看夕阳落下,观月亮升起。而如今,他只能够独自陪伴那凄凉的残月。谁都知道,古稀之年的爷爷再也经不起任何打击,所以都对爷爷分外照顾,而他却总笑着说;“你们不用担心我,我身子骨还硬朗着呢!”
不久后,因为学校放假,我就寻思着去乡下看看爷爷,听爸爸说他的视力最近下降极快,一只眼睛快看不见了,我听了也格外担心。
顺着熟悉的小路,寻找家的方向,不一会儿,我便来到了大门前,给了爷爷一个惊喜。“喲!你怎么回来了,也不打个招呼,一个人吗?学校放假了吧……”爷爷的话急促而有力,惊喜的笑意挂满了那长沟壑纵横的脸庞。爷爷又老了不少……
后来,爷爷说要去地里看看,挑些猪草,我便随他一块去了。我和爷爷在田里穿梭着,聊着最近的状况。我蹦蹦跳跳,一会儿摘根狗尾巴草,一会儿去追赶飞舞的蝴蝶。爷爷在后面打猪草,心却在我身上:“蝴蝶在你后面呢!”“慢点儿!这丫头!”遇到熟识的人,他的声调高了不少:“是啊!孙女儿回来看我来咯!”
我的心一颤,看着爷爷在田里缓慢移动的身影,我似乎看到了他平时独自一人生活的孤独与寂寞。爷爷毕竟老了,该是安享晚年的时候,可他却怎么也不肯离开这片土地。我忍不住问:“爷爷,你为什么不听爸爸的安排,不跟随我们一起生活呢?”爷爷将新鲜的猪草放入竹筐,捶着腰说:“我走了,就没人陪你奶奶了。现在我还能常去为她烧点纸,陪她聊聊天,告诉她大家都好。如果我走了,她就孤单了……”我心中一热,泪水涌满眼眶,我赶紧背过身去,怕他看见伤感。
捆好猪草后,爷爷缓缓地用扁担挑上肩膀。看起来显然不轻,开始两步,爷爷走起来格外艰难,后来才轻松了些。我想去帮忙,爷爷伸手挡开了我,于是只能傻傻地跟在爷爷后面。爷爷深一步,浅一步地走着,在松软的土地上,留下了深深的脚印。他卷起的裤脚上,也沾上了厚厚的泥巴,那件被奶奶缝补多次的汗衫,被汗水印湿了一大块。这时,我看到了他的肩膀,被沉重的担子压得凹陷了下去,另一边也明显变的畸形,尽管如此,却努力坚持支撑着身上的重担。我忽然明白,这肩膀上有爷爷对奶奶的依恋,这肩膀上有爷爷对孙女的爱意啊!我的泪水终于控制不住了……
而今,每想到夕阳下爷爷的肩膀,总忍不住热泪盈眶。也不知道,爷爷现在还好吗?爷爷,我下次来看您时,一定要帮您揉揉肩膀啊!
肩膀3有一种思想叫崇高,有一种时间叫永恒,有一种心情叫感动,有一种情怀叫怀念。
魏巍老先生走了,他带着满足和希望安祥地走了,留给我们的是他的红色经典和一份永久的缅怀。重读《谁是最可爱的人》,让思绪在历史和现实的通道中穿行,在思想与情感的阡陌中逡巡。这篇中学时期令我无数次感动过的作品,又把我重新带回到那让人心潮澎湃、壮志凌云的年代。“亲爱的朋友们,当你坐上早晨第一列电车走向工厂的时候,当你扛上犁耙走向田野的时候,当你喝完一杯豆浆,提着书包走向学校的时候……请你们意识到这是一种幸福吧……”朗朗的读书声在教室中经久回鸣,一股股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平生第一次真正读懂了谁才是最可爱的人,第一次那么感性地领略了残酷战争中的中国军人,在还不算成熟的思想中,烙上了永不退色的印记,伴随着时间流逝、空间转移,直到现在依然那么清晰。因此,当兵成为我最初的理想,到目前为止军人还是我最崇敬的偶像。
一本好书就是一个课堂,一篇好文章胜过千百次演讲。作为一名军旅作家,魏巍以其深邃的思想、丰富的情感和服膺于真理的特有色泽,为我们塑造了松骨峰战斗中的群体形象,让我们记住了一个个鲜活、生动如秋天田野里一株株红高粱那样的淳朴可爱的名字,正是这样一些普通人创造了人类战争史的一个传奇,正是这样的一群人成了那个时代最可爱的人。与其它作品中高大全的英雄人物和宏大完美的叙事方法不同,《谁是最可爱的人》以散文诗样的抒情方式,为残酷的战争穿上了闪耀人性光辉的外衣,给予革命英雄主义以温煦的和风拂面,直击读者心灵,从人生观、价值观的角度,深层次触动并感染了如我等几代人。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是沐浴在革命英雄主义的和风中成长起来的,我们是站在英雄的肩膀上才扬起了理想的风帆。感谢魏巍为我们塑造了鲜活的英雄形象 ……此处隐藏9679个字……名医生,每天穿梭于病人之间,令他痛苦不堪,每日的无形压力,也让他在完成病历后的深夜难以入眠。尽管如此,他还是毅然地在第二天走向岗位——只为我、这个家庭。 父亲的爱,是从他的支撑开始的,他用肩膀支撑了整个家庭。
父亲的肩膀,上面扛着长辈,下面携着儿女,它像一栋红瓦房,为我蔽日、送暖。父亲从前的新婚照上风华正茂,算来距今也不过15年,却落英缤纷,换做黑白两色。这一切却全是操劳过度造成的。为了祖父母的身体、我的学业,麻木了他的头发。记得那个多雨的秋,我和父亲齐身走在回家的路上,骤然下起倾盆大雨来,父亲将本来该扛在他肩膀上的,唯一雨伞让给了我,自己甘愿淋湿半边身子,咳嗽了一路,回去后又大病一场。那时,我才明白,父亲不是万能的,而他的白发正是从这样的憔悴开始的。
父亲的爱,是从他的白发开始的,他用肩膀扶起了所有亲人。
父亲的肩膀,上面推走病痛,下面赶走忧伤,它像一颗启明星,为我照明、指引。就在几年前,四肢稚嫩的我走路一个不慎,不幸骨折。那刻骨铭心的痛令我至今难忘,然而父亲焦急的目光与关怀更令我难忘、温暖。晚上的病房一片寂静,更使本就难以入睡的我无法如梦,猛然间,我看见了父亲。我这才注意到,在骨折后很长一段时间里,父亲的背影都是那么的消瘦,从此,我才懂得了父爱。也正是这父爱,使我走过阴霾。父亲的爱,是从他的关怀开始的,他用肩膀帮助我走过阴霾。
这不正是肩膀上伟大、深沉的父爱吗?
肩膀14有个小小的村庄,住着寥寥几户人家,在深夜里偶尔传来几声凄凄的犬吠。
深夜,一户人家灯还亮着,昏黄的灯光如同虚弱的病人在一咳一咳中消磨着时光,炉子上的水壶“咕嘟咕嘟”的响着,却没有人把它拿下来。
“爸,我要出去,去城里。”儿子咬着牙说出这句话,沉默许久,父亲才开口:“行,多回来看看就行。”“我不会再回来了!”儿子几乎是吼出这句话,父亲正在用抹布擦拭着肩膀的手突然停了,猛的把抹布扔到儿子身上,肩上被绳子勒的而露出的鲜红的肉似乎也随脖子上的青筋跳动起来,儿子却提着早已打包好的行李在漆黑的夜里头也不回的走了。
几个月前,父亲用肩膀驮起了他,让他高过新建学校的围墙,交不起学费的他只能用这种办法,可老师的一声怒喝,使他感觉脚下父亲的肩膀一抖,他便直挺挺的摔在了地上,从此,他恨透了这个村庄、贫穷的父亲以及他那一抖的肩膀。
走出村庄,在外几年,摸打滚爬,遭受了各种白眼和磨难后,他有了自己的小房子,有了稳定的收入,只是他真的没再回过村庄。
情人节那天,他和女朋友一起买了昂贵的电影票,去看那种悲悲戚戚惨惨的电影,电影播放期间他抬头望了望,便像触电般想起了父亲,以前父亲总会让他坐在肩膀上,跑到邻村去看一年才有一次的戏,那是个“露天大剧场”,漆黑的天空就是块大大的幕布,那时几个村的人都在,人自然就多,可“坐的高看的远”,他总不会落下每场戏。戏后他兴趣未减的问着父亲戏的内容,父亲答不上来,只一个劲的附和着说:是,是这样的。只是那时的他还不知道,前面人头攒动,父亲驮着他满面汗水怎么看得到。。。。。。想到这儿,他哭了,在漆黑寂静的电影院他掩着面无声的哭了。
回到家,他的小房子又停水了,他低声咒骂,只好提着塑料小桶去楼下接水,在黑暗的楼道里,他又想起了父亲。那时家里没水,几个村子用一口井,父亲早早的就去井旁排队,家里没有扁担,他就用绳子,在两端各绑上铁桶,再从脖子那往肩上一套,“吱呀吱呀”的就回来了,那粗粗的绳子啊,总能把他的衣服磨破,让他的肩上渗出血来。想到这儿,儿子也不再去提水,他想省去那些烦杂的事,早早睡觉,明天回去看看父亲。
回家了,他的仇恨也因为爱与思念消失不见了,回家之前,他千挑万选最后为父亲带了瓶云南白药和洁净的纱布,并且根据记忆中父亲的身材买了件外套,才坐上了归家的车。
回到家,站在门口,他思量着怎么开口,背后有人拍了他,他转身一看,这就是他几年来都在想念却因为执拗而不肯见的父亲啊,他接下父亲肩上的水,父亲两手颤抖。嘴上一个劲说:“回来了,回来了啊……”
家里依然昏暗、脏乱可又亲切。他帮父亲脱下背心,用云南白药一点一点帮父亲处理那绽开的肉,父亲不会叫疼,可那皱着的眉却深深刺进他的心。
他给父亲穿上了外套,也遮住了那已包好的伤口,但那些岁月带来的伤痛又怎么遮得住呢?
父亲的肩膀是一个艰辛生活的缩影啊,可那心灵上的伤痛却比肩上的伤更难愈合吧。
肩膀15法捷耶夫曾说:“青年的思想越被范例的力量所激励,就越会发出强烈的光辉。”由此,我方的观点是:偶像崇拜利大于弊。
首先我们可以思考,什么是偶像?我们所定义的偶像,是在某方面可以给人带来鼓舞与激励,能够让人于内心生发出向往与倾慕的一类人。他们在各个时代熠熠生辉,无论是心怀天下的文人志士,或是创新开拓的科学家们,还有或坚定或深刻的艺术、文学大师,他们的精神内核引领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奋进、突破,甚至攀上更陡峻的高峰。
对方辩友可能会说,你所说的这些偶像当然值得人们崇拜,但是到了“娱乐至死”的当下,人们的偶像早已狭义为舞台上那些唱跳嬉笑的艺人们了,对他们的崇拜有何利可言?
但我想说:首先,我们承认随着媒体普及与信息爆炸,一些明星们更多地为人们所认识、追捧,或者奉为偶像,表面的喧嚣似乎甚至掩盖了人类群星的璀璨;然而,我们不能低估任何一个时代中思想的力量,它们总能引起人们的精神共鸣并转化为前进动力;其次,就算是一些艺人们也有他们一定的可取之处,喜欢他们的人借以表达自己对艺术、审美的追求与欣赏,这不也是一定程度的进益吗?另外,我们还能发现,大部分的“明星”们一直传递着积极的价值观与正能量,如国家公祭日之时微博满屏的“守望和平”的呼吁,若能把人们对于他们的关注指引向真实的思考、触动,这种影响力带来的难道不是利大于弊吗?
然后,我们可以说说崇拜。之前已提到,能对值得被称为“偶像”的一类人的一方面精神特质产生崇敬与向往,并要求自身不断地向之努力,我认为这是崇拜的最理想方式。也由此,我们对待偶像的态度是完全可以扬长避短的。人无完人,既然我们不能苛求偶像样样完美,这就需要我们实行“理智崇拜”,即不丧失辨别能力、独立思考的选择与评估,这既是心智已一定成熟的青年们本应具备的能力,也是从偶像身上汲取力量的唯一途径。至于那骇人听闻的一系列看似以“偶像崇拜”而饱受诟病的事例,一定程度上警醒着我们谨防借“偶像”之名而大行消费主义的市场陷阱,同时告诫我们这些盲目与过度崇拜的弊端。正如我们所知,盲目地做任何事情都是不尽合适的,又何况这样不分优劣、不计后果的“崇拜”呢?因此,我们需要对这些不理智的选择感到惋惜,但不能一叶障目地不顾绝大多数偶像正给人以无穷的精神力量这一事实。
最后,如闻一多先生所言,“盲目地听从,盲目地相信一切者,他们的头脑只是别人的跑马场。”而面对偶像,只要我们保持理智地选取、学习,就能向着他们的高度不断进取,在自己的世界中策马奔驰;站在偶像的肩膀上,向更广阔的天空伸展!
最后请允许我再重述一遍观点:偶像崇拜利大于弊。谢谢大家!
文档为doc格式
Copyright © 2025 渣浆泵国学网 www.soarho.com 版权所有